历史学院学术讲座:文化遗产遥感理论、方法与实践(首师史学论坛·交叉学科“科技考古”系列)
主讲人:陈富龙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
主持人:钱益汇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
钟若飞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
时间:2022年11月10日(周四)18:30—20:30
腾讯会议:924-720-184
题目:文化遗产遥感理论、方法与实践
主讲人简介: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中国科学院“百人计划—A类”入选者,国家级人才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。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(HIST)副主任、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数字遗产研究室主任、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Remote Sensing、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、Heritage、《遥感学报》期刊编委。
主要从事文化遗产遥感、InSAR大数据、遥感SDGs指标监测评估研究,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科院百人计划/A类先导专项等项目近20项;发表论文100余篇,其中SCI 有60余篇,撰写专著3部;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、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次,是WGDC 2020全球前沿科技青年科学家获得者,获亚洲遥感协会Shunji Murai奖。
讲座简介: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,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历史文明记忆、蕴含着考古文化价值,是新时代绿色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。报告从遥感与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及角色定位出发,提出文化遗产遥感交叉领域面临的科学问题;介绍广域遥感考古隐弱信息增强与遗产场景—单体协同动态监测方法,对技术方法在应用场景的适用性及应用潜力加以评估。主讲人从“遥感考古与文明演进”“遗产监测与可持续评估”两个维度,分享遥感考古、遗产监测和SDGs指标评估的示范案例,论证遥感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在服务联合国SDGs 11.4实施路径评估的潜力与能力。
讲座由我校历史学院钱益汇教授、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钟若飞教授共同主持,听讲时请实名登录并备注所属单位信息。